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马斯克曾说过:“制造一辆价值25000美元的电动汽车,是公司成立之初的梦想。”

因此在特斯拉平民车型——Model 2相关消息一曝光的时候,大家便纷纷表示,不到20万的特斯拉要来了!而最近,有消息称Model 2的售价门槛还会降低。

势力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据悉,在Model Y的一体压铸工艺大获成功后,特斯拉会将此技术改进,并应用到自家新车Model 2上,目的当然是进一步降低新车生产成本。

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值得一提的是,生产Model Y的机器可输出6000-9000吨的压力,但特斯拉对此并不满足,它希望在改进后,新机器能输出16000吨的压力,也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翻倍!

根据此前消息,特斯拉Model 2基于全新的平台打造,生产成本预计比Model 3低37%,综合制造成本与丰田卡罗拉接近。另外,Model 2的车长对比Model 3缩短约15%,重量轻30%,电池小25%。

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基于Model 2现有的数据,以及特斯拉一体压铸工艺的改进,“Model 2起售价或低于15万”的消息在汽车圈不胫而走,并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赞同。

特斯拉生产成本与定价的紧密联系是毋庸置疑的,特斯拉自己也说过:单车的利润通常会控制在7万元人民币左右。

至于特斯拉Model 2的售价区间,除了文章开头马斯克的“剧透”外,暂无更多官方消息,这也让新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气息,充分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。

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今年3月的特斯拉2023投资者日上,特斯拉称下一代汽车的生产效率将提升30%、组装成本可降低50%,一体化压铸技术正是核心之一。

日前,路透社报道称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取得突破,可能会改变传统的电动汽车制造方式,因为这项技术不满足于压铸400个零部件,而是将几乎所有的车身底盘零部件一体压铸。

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前文提到的16000吨压力,正是为了满足大型部件的压铸。

一体化压铸技术背后的研发成本很是高昂,有专家称单是大型模具的设计就要花费400万美元。但对于特斯拉而言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前期的投入都是值得的。

因为这条关系链十分清晰:一体化压铸技术关系到制造成本,而制造成本又关系到特斯拉平民电动车的盈利能力,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特斯拉的赚钱能力。

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更恐怖的是,该技术的突破能让特斯拉开发新车的时间与对手相比缩短一半,据此推测,Model 2不会是特斯拉唯一的平民电动车。

不得不承认,一体化压铸技术仍由特斯拉引领,毕竟Model Y和上海工厂的成就有目共睹。国内造车新势力、国外传统车企巨头则是紧随其后,如极氪的大型一体化压铸L4级智慧产线,综合效率提升了30%,良品率高达92%。

技术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今年,Model 3、Model Y的率先降价,令新势力战场鬼哭狼嚎,但一味降价对于特斯拉来说并不是好办法,毕竟一季度特斯拉增收不增利,净利润下降了24%,以价换量产生了“副作用”。

电动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可以看到,9月上市的新Model 3,起售价就回升到了25.99万元,既然更便宜的Model 2已经在路上,那么Model 3就可以暂时回到“原本的位置”。

特斯拉充分掌握了定价权,那么压力就给到国内造车新势力这边,若15万的Model 2预言成真,那么15-20万级电动车市场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。

那么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但新势力具体如何招架,还得看Model 2届时的产品力如何。例如,若Model 2为了追求极致性价比,降低入门版的配置、阉割自动驾驶等功能,那么同价位的新势力产品大可在配置上给到更多诚意来回应。

又比如,Model 2的车型定位是偏低的,那么新势力(尤其二线新势力)可以用高一级别的产品来错位竞争。当然,具体如何还得等到Model 2官宣的那一天。

但相比于新势力,大家更关注的是国内另一巨头比亚迪的反应,如果说Model 3是和比亚迪汉抢饭碗,那么Model 2剑指的可就是轿车销冠比亚迪秦了,马、王之争也将走向高潮。

一体化成本大降!Model 2或低于15万?真正的“马王之争”要来了

对此有网友表示:“对特斯拉不怎么感兴趣,但我很期待Model 2卖15万,搅混这趟水,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国产电动车。”

最后,特斯拉下场参加平民车领域的厮杀,触及的可是中国电动车的腹地,中国车企会作出怎样的回应,我们拭目以待。
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
编辑声明:明星热点资讯网-网红明星绯闻八卦娱乐资讯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相关文章
资讯 MORE+
新车
品牌 MORE+